查看原文
其他

让教师回到三尺讲台

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-04-08

 戳蓝色字关注我们!



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,教师群体成为被聚焦的重点群体之一。不少代表委员提出“为教师减负”“回归教育教学主业”“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”,引发了网友以及广大教师群体的深切共鸣。


对于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来说,教书育人是第一要务。但原本天经地义的事情,在一些地方却变得不太正常,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当下一些中小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?


图源:视觉中国




教师这个职业,在外界看来是崇高的。“老师”这两个字自带标签,“园丁”“灵魂工程师”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等形容,赋予了这个职业独特的光环。


很多教师在初入教坛的时候,都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学和抱负,用知识和爱心照亮孩子们的梦想,“不求桃李满天下,但求无愧育人心”。然而在现实的语境之下,有时候,繁重琐碎的非教学事务和文山会海挤走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,一些教师分身乏术,发现自己少有时间去精心打磨教学内容、提升教学技能。形形色色的教学督查、检查、评比等活动,各种跨界下发的工作任务等,给身处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增添了不少负担。


像全国政协委员陈贵云调研发现,中小学教师不仅承担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、评比、打卡,还承担了不少其他部门的工作任务,门类可达10余种。有媒体报道,有的一线教师抱怨,行政事务要占去七成精力,留给教学的只有二三成。


问题背后,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“错位”乱象,这是许多学校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困境,也道出了教师群体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难处。


面对这样的处境,一些老师的工作重心被迫转移到课堂之外,对于自己热爱的主职主业反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充分准备,教学效果打了折扣。面对高强度的压力和较大的心理落差,部分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容易产生内心焦虑,不仅影响自身教学和生活,还可能把负面情绪传导给学生。这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。


图源:视觉中国




近年来,为教师减负是党和国家关注的一项实事,也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,往年两会期间也有过不少相关建议提案。这一话题之所以屡受关注,正因为它折射出了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。


一些教师的非教学负担过重。去年,有媒体曾组织开展一项调查,有超过1000位教师参与,近八成受访者认为“处理教学之外的工作多”造成了老师的工作负担。也有调查显示,我国中小学老师每周工作时长平均达到52.5小时,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加班为平均8个小时/周。然而许多加班时间却被投入到了非教学任务当中。有网友吐槽:除了备课、上课、自习辅导、批改作业、找学生谈话外,教师还有要写的各种材料、要填的各种表册、要参加的各种培训和会议……

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想要当一个好老师,就必须专心致志,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材、了解学生、设计教学。过多的事务性工作不仅违背客观教育教学规律,还减少了老师们对教育教学等本职工作的投入,容易让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。


一些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。考核评价是指挥棒,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起着风向标作用。但是在一些地方,迎接督导检查、报送各种材料、参加赛教等任务与教师的年底考评直接挂钩,重留痕、轻实绩,教书育人的老师变成了做台账的“能手”,许多时间都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。


必要的考核评价和检查评比是可以理解的,但应更多聚焦主业,在指标设置、权重赋分上体现课堂教学优先的导向,不能让形式主义和留痕主义“进校园、入课堂”。


一些教师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。当下,我们常常感叹学生们的学习任务重,孩子们的压力大。但我们却很容易忽略,老师也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。特别是一些刚刚入职不久的青年老师,往往一开始就担任班主任,面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和考核压力,容易出现心理上的波动。


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,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。如果缺乏全过程培育、引导和支持,缺少人文关怀和应急干预,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,会影响教师成长,也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。


图源:视觉中国




如何让老师更好回归讲台、回归课堂、回归教书育人的主职主业?如何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?值得深思。


回归主业,不要偏离初心。教师评价体系关乎教师践行职责的目标和方向,不能偏离教书育人的主业、初心。早在2019年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《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》,要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、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、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,等等。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,把扎扎实实的教学质量、教学成果作为考评教师的“硬指标”,少一些会议值班、少一些活动设计、少一些表格填报、少一些与实际教学脱节的“赛课”“表演课”,是教师们所期盼的。


增加教育教学在教师晋级晋升和评优评先中所占的比重,用正确的“尺子”为教师指明职业发展方向,这样既能减少无序竞争带来的内卷内耗,也能让教师更加坚定地回归初心、坚守本分。


科学精简,不要层层加码。坚决杜绝“校园里的形式主义”,教师才能从非教学任务、从无意义的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。有提案就建议,要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,未经批准的督查检查、考核评比、创先争优等活动,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调查测评、网络投票、普查统计、信息填报等活动一律不能“进校园”。


这一提案是否科学有效还有待检验,但严控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行政任务、检查评比等负担进入校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。如何把这一共识变成实际,离不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实践中的探索、改进。


压担培养,不要光甩包袱。青年教师正处在成长的起步期、黄金期,期待能静下心来在专业能力上有所精进,应该支持他们把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研究怎样上好课、怎样教好学生上来。


但在一些地方,班级管理、行政事务等大部分都由青年教师来承担,似乎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定。青年教师“新手上路”,给他们多压担子,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无可厚非,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“包袱”一股脑地甩给他们。青年教师需要更多的包容支持和关心关怀。既为他们提供业务上的传帮带,也为他们创造一个专注教学的环境条件,让他们聚焦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,青年教师才会有更强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。


在培养孩子茁壮成长的道路上,老师、家长和学校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,是亲密的战友。大家相互理解、相互支持是十分重要的。在校园里,老师和学生才是主角,把时间还给老师,让老师回归主业,才能让教育回到它本来的样子。





各位读者:在下方评论区留言,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,将获赠《话由心生》一套。关于为教师减负,您有什么话想说?


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


▼ 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 ▼



往 期 精 彩 内 容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